课程建设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发布时间:2018-07-10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070101

 

1. 概述

1.1专业概述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通过逻辑推理、符号演算和科学计算认识世界。数学是自然界的语言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为其他学科提供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数学也是一种文化,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原始创新和重大发现都与数学的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保持数学方面的领先地位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目标。

1.2专业的学科领域与知识体系概述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教育等。数学学科具有基础性强、应用面宽等特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的本科生除了掌握较系统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对物理学、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统计学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辩证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1.3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制定有关说明

本标准参照《数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等相关要求,结合本校自身优势和特点制定,作为确保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指引。

本标准要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以适应本专业改革发展和基础教育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成都、面向四川基础教育一线需求,培养掌握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道德素养、身心健康,能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科研工作,也可以面向社会从事统计分析、财务管理、信息计算或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 培养规格

3.1 学制、学位与学分

四年,理学学士。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总学分为 160-170 学分

3.2 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3.2.1 素质要求

1)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师德、师知、师能。

2)具有理性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强。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素养。

       3.2.2 知识要求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知识结构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素养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以及实践教学四部分构成。掌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与数学教育专业有关的新理念、新方法。熟悉教育法规,能掌握并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以及数学教学理论;了解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3.2.3 能力要求

能力结构培养规格分为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

(1)通用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数学软件);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

(2)专业能力:掌握和会应用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思想方法,具有较扎实的数学教学、科研能力;具有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4. 课程体系

4.1 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五个部分。其中,理论课程包括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类课程。专业核心类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专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专业实践包括专业类实验、专业类实训和专业类实习。

4.2课程设置

4.2.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类课程涉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哲学、历史、文学、法学、英语等。

4.2.2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课程主要涉及分析学、代数学、几何学、随机数学、计算科学、数学教育等几个领域。核心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复变函数、实变函数等。

在选修课程中主要分为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两个模块。包含泛函分析、大学物理、运筹学等数学专业课程,同时也将开设数学解题研究、网络画板等

4.2.3教师教育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必修课主要包含: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等教育类必修课程,以及数学学科的教育类课程、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数学教学设计。

选修课程包含教学技能、信息素养、艺术素养、教研素养四个模块。

4.2.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包含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选修课程包含:创业基础,创业技能训练等课程。

4.2.5实践教学环节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业能力等。教学方案中设置实验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如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数理统计软件、网络画板等课程均设置相应的实验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以及专业实践。其中,专业实践包括教学见习以及教学实习两个环节。

4.2.5.1专业类实验

专业类实验是指在部分专业课教学当中,将能够和需要通过实验教学讲授的内容在实验室中完成。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类课程中涉及到技能性教学内容的,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逐渐融入实验教学。如数学软件应用,统计软件应用,高级程序设计,网络画板等实验内容

4.2.5.2专业类实训

专业类实训是依托实务部门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是校内实验课程教学的延伸。鼓励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通过在中小学等教育行业的观察调研,开展专业问题研究,制作教具学具。学生可以申报校级、省市和教育部设立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开展创新项目研究。

4.2.5.3专业类实习

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以后,连续实习时间应不少于16周。专业类实习可与专业类实训相结合,既可由学校统一安排,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实习过程要求有完整的实习记录,学生在实习后需完成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报告。

4.2.5.4毕业论文(设计)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部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将论文写作纳入课程成绩考核当中。学生在修完所有规定课程后,必须完成一篇不少于6000字的毕业论文。学校应进行论文查重,复制比不能超过30%。论文合格,方可毕业和申请学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须符合金本专业培养要求,既要结合专业特点和研究兴趣,又要紧密结合教育实习,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导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研究兴趣进行开放式选题,并加以认真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应由具有科研、教学工作经验的拥有讲师以上职称或者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指导。导师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换。指导教师对学生应严格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指导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和创新精神,又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师资队伍

5.1 师资规模与结构

      5.2.1 师资规模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当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生师比不大于30:1。

      5.2.2 年龄、职称、学历学位结构要求

教师队伍中应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者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的比例不小于 60%,35 岁以下专任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小于 30%,至少 1 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所有专任全职教师必须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在编的主讲教师中100%具有讲师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35 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学士及其以上学位

5.2 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5.2.1教育背景

具有数学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熟练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特点、学生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专业课程教师每学年至少参加一次与所教课程有关的调研实践活动。吸收有中小学从业经历的人才从事教学工作。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可聘请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教学过程。

5.2.2教师水平要求

具有一定专业科学研究能力,在相关学科领域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对学生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紧密结合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和就业需要安排教学内容。

5.2.3教师发展规划

专业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制度,实施教师上岗资格制度。

实施青年教师助教制度、试讲制度、培养计划,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掌握教学技能,传承学校优良教学传统。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师德师能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师范型人才培养特色。

6. 教学条件

6.1 教学设施和场地要求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 号)规定的综合类和师范类的合格标准执行。

1)教室及教学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设备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

2)实验室设备能满足教学需要,装备有较先进的硬件、软件配置的微机并与国际互联网相连,学校还应配备有一定数量的中小型计算和信息处理设备,保证学生的上机和实验需求。

3)有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和教学实践基地,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6.2 教学信息资源要求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学校图书馆、学院资料室有数量充足且大致覆盖数学类专业领域的图书、刊物和资料。学校图书馆拥有数学类专业教学和科研所需的数字化资源,并且能够提供简便畅通的检索和获取服务。

6.3 教学经费要求

教学经费能够保证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且年教学经费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7. 质量保障体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在学校和学院相关规章制度、质量监控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发展跟踪机制

7.1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有教授每学年给本科生上课的保障机制;有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有完善的评教制度;有专业基本状态数据监测评估体系,能够开展专业评估;有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有完善的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

7.1.1教学大纲与教案的编写要求

学院应根据本标准确定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与之配套的教学大纲,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一经确定,教师须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考试内容不得超出教学大纲范围。

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认真撰写教案和讲稿、编辑或选用多媒体课件,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了解学生的先导课程及学习程度,选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做好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工作。

7.1.2教学方法运用要求

应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保证最佳教学效果。

7.1.3教材选用要求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在教材选择上应遵循下列要求:

1)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类课程)应优先选用曾获得省、部级优秀教材奖的教材,或获得国家规划教材立项、省部级精品教材立项的教材;选用教材应在近五年内修订过。

2)部分专业课程也可以选用从国外引进的优秀教材,或由国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经过多次修订的教材;选用教材应在近五年内修订过。

3)部分专业核心类选修课程,注重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可以选用教师自编教材;没有成型教材的,要求教师编写书面讲义。

7.1.4课程辅导要求

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可以适时开设习题课和讨论课。教师应以个别答疑为主,重视因材施教;对共同性问题应当组织集体辅导。

7.1.5课程考核要求

学院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具体情况,制定课程考核要求。鼓励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除期末考试外,可采用作业、设计、调研报告、课堂讨论等形式。

7.2 毕业生跟踪调查与反馈机制要求

能够有效征求毕业生、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及对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评价信息得到有效利用。

7.3专业评估与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定期举行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活动,及时了解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妥善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